2018年是梅河口市卫生计生系统开展健康扶贫工程走过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我们感受着国家推进脱贫攻坚坚如磐石的决心,见证着贫困群体因为脱贫攻坚行动发生的改变,亲历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本期采纳十个健康扶贫故事,展示卫生计生人众志成城、踏实苦干的精神,践行解危助困、无私奉献的宗旨,2018年因此而意义非凡。
一、市中心医院帮助独居贫困大爷“先诊疗后付费”
一天中心医院门诊大厅一位大爷颤颤巍巍的拿出了卫生计生局下发的健康扶贫小本本,大爷说村医告诉他拿这个看病花不了多少钱,接着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向扶贫专员哭述:“老伴儿去世早,家里儿子车祸没了,没人管我了”“大爷您就一个孩子吗?”大爷接着哭诉:“还有一个闺女在外地过得也不好,让闺女回来来回一折腾又得花不少钱”,大爷似乎忘了此行来院的目的,向扶贫专员述说“一个人这些年来如何艰难.....为了来医院天没亮就出门了,转了3次车才到梅河....”,扶贫专员耐心倾听,大概讲了5分钟,终于讲到了主题“闺女我就胃疼开点药就行,开药得花多少钱?”扶贫专员看出大爷对诊疗费用的顾虑,赶忙介绍梅河口卫计局针对贫困人口实行的“两减两免政策”,并带着大爷拿着扶贫手册未花一分钱挂了专家号,大爷感动的直说“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这么好的政策啊”,说着大爷不禁又落下了眼泪。到了门诊诊室后,由于大爷七十多岁高龄、病史表述不清,既往病史多,专家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后考虑大爷疾病较多,建议入院进一步治疗,大爷又为住院费用而产生顾虑,哭诉“我没有钱交住院押金”,熟悉健康扶贫政策的专家连忙介绍了我院执行“先诊疗后付费”、“大病兜底”政策,告诉大爷不必担心医药费,安心治病,出院只交10%的住院费,消除了对住院费用的顾虑,大爷终于同意住院了。经过10余天的治疗,大爷的病情逐渐好转,准备办理出院时依依不舍对住院医生及护士再三感谢。
二、市中医院大夫自掏腰包解贫困户买药困难
中医院金太哲医生负责红梅镇的医疗扶贫工作,他用真情服务于乡村老百姓,始终履行着救死扶伤地神圣职责。每次他走访扶贫户都要走访百余户,每季度一次上门定期检查,无论天气如何,无论多么繁忙,金医生必定自行驾车走访到每一户贫困人群家中,耐心的询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如实的填写记录登记,协助他们办理残疾证、慢性病病志等相关扶贫事宜。有一次,他到某村入户随访时,见到两位瘦弱的老人,花了约40分钟的时间耐心地询问老人的近况后,给他们做了详细的健康检查,当问到老人“今天您的血压有点高,您最近吃盐多了,降压药按时吃吗?”老人的回答确是“我连豆腐都买不起,哪有钱买药”,然后跟金医生讲述了他的贫困经历。在离开老人家里的时候,金医生将身上所有的现金都给了老人,老人感动的热泪盈眶!结束此次扶贫工作后,他从未提起过此事,与他一起下乡的同事讲述了全过程。当大家问到金医生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的回答却是“这不算什么,要是换成你,你也会这样做的”。朴实的话语中,展现出他勤恳做事、踏实做人的工作作风,更是诠释了一个最美医生面对贫困患者的服务态度。
三、市二院随访治疗见实效
市二院门诊医生米艳霞第一次去高大爷家,找了好久才找到位居村子最深处的一所破旧的平房。虽说房子破旧不堪,但院子里收拾的井井有条,烧炕的柴火堆放的整整齐齐,高大爷老伴姜大娘看到我们便缓缓的出来迎接。刚步入房间,一股刺鼻的气味迎面而来,抬眼看去,才理解什么叫家徒四壁。高大爷因冠心病和左上肢残疾而卧床,姜大娘身患老慢支肺气肿,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唯一的儿子也患有轻微的精神方面疾病,一家人没有一个普通劳动力,很难想象他们怎么看病用药怎么生活。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二院领导非常重视,扶贫团队每月按时入户对老两口进行健康体检、免费发放药物,并对其进行用药指导,还为其儿子介绍了力所能及的工作贴补家用。今年再去高大爷家,老两口康健了许多,虽然高大爷依旧卧床,但脸上多了些许阳光的笑容。刚一开门,姜大娘就小跑着过来,笑着让我们进屋,说原来都不好意思让我们多坐,她身体不好,也收拾不过来,屋子里满是难闻的气味,这次一定多坐一会。一进屋,姜大娘就说你们看这厨房的拉门,屋里的柜子,都是政府给安装的,又打开了扶贫药箱,说“你们给的药,我们都按时吃了,经过你们免费的治疗,身体好了很多,过两天我打算上山采蘑菇呢,真得感谢你们啊。”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步开展和完善,老两口脸色红润了,以往的音容暗淡也逐渐消失了。
四、中和镇卫生院集多方力量拯救血友病患者
中和镇兰堡村小王从小就患有血友病,每年治病都要花费家里绝大部分的经济收入,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得愈发清贫。更为雪上加霜的是,2018年1月份,他在长春住院回家后不久,血友病引发了左侧大腿后侧破溃出血不止,必须静脉推注凝血因子。而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是:第一,小王的病情已经不允许“折腾”到上级医院去治疗;第二,梅河口市中医院无法再提供凝血因子;第三,即使有凝血因子农村卫生院却没有人会用。对于这种情况,中和镇院长第一时间上报给卫计局,扶贫办立即了解情况,并马上沟通协调市中心医院,专门联系上级医院为患者购进凝血因子,同时中和镇卫生院派副院长到中医院学习使用凝血因子的方法流程。终于在2018年1月31日下午,单位专程派车,到患者家,为小王静推了凝血因子,带去了碘伏、敷料、绷带等必需用品。因为患者家没有冰箱,就将需要冷藏保存的药品安置到卫生院的冷藏箱中妥善保存。看得出患者一家对此非常感动,但同时又让人觉得又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经过询问才知道,因为马上就要过春节了,他们担心春节期间放假,就会耽误用药,而卫生院如果来,就会耽误大夫跟家里人过春节团聚的时间,他们非常不好意思。卫生院告诉患者一家,尽管放心,只要需要用药,不论什么时间,尽管给我们打电话,我们所做的就是想让患者尽快恢复,这是份内的工作,任何时候也绝不会耽误用药。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只要患者有需求,卫生院医护人员都及时满足。8月份的时候,患者破溃处已经结痂痊愈,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到10月份,已经停止用药了,着实让人替他们一家感到开心。
五、湾龙镇卫生院治病收粮两不误
2018年9月8日,湾龙镇老李一家摊上了难事,老李脑梗死病情加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又因正值秋收时节,家家都等卖完粮食才会有钱,求借无门,更别说这无儿无女的老两口了,面对看病所需的医药费更是无力支付,二位老人更是百感交集,院长兰显双知道老李
家中的情况,立即让他们安心住院进行治疗,让老李住院时期安心养病。兰院长利用周六、周日组织医院职工为老李秋收苞米并运回家中。老李出院后,为他减免了全部医药费,并及时按排扶贫医疗团队去家中定期进行入户随访、测血压、常见病的指导用药。正如兰院长所说“每一位贫困村民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辛酸痛苦的故事。作为基层医疗单位,开展扶贫工作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得帮助一个贫困家庭重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六、吉乐乡卫生院上下联动齐帮贫困户
吉乐乡复兴村的沈大伯,平日体弱多病,打针吃药是家常便饭。2018年11月1日,突然感到右半身肢体活动不灵便,“又添病了”,老两口身体都不好,高血压、心脏病、白内障、脑动脉供血不足......,平时吃药不少花,没有什么生活来源,仅仅依靠那点低保金过日子。儿子务农为生,自顾不暇。生病就意味着要拿出一笔钱先治病,几千块钱的住院押金对拮据的日子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村医尚万英大夫知道了这件事儿,告诉老人家:“到上级医院确诊后到卫生院去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再算账,农合报得还比别人多,花不了几个钱”。老人到二院做了CT,确诊是脑梗,回到卫生院,找了责任医生赵欣荣大夫办理了住院手续。热心的赵大夫为了给老人家省点钱,尽量选择使用“价格低、疗效好”的一线基本药物。为了让老人的病好的快一点,缓解肢体功能障碍的症状,不留后遗症,中医科的李莹大夫全程免费为老人进行针灸治疗。七天以后,老人出院了,有新农合报销、民政救助、大病兜底保障做后盾,两千多块钱的医药费,老人自己就拿了两百多块钱。赵大夫为了让老人能够享受到慢性病门诊兜底报销80%的政策,让老人在门诊买药打针少花钱,同时给老人办理了慢性病手册。来为父亲结账的儿子连声道谢,感谢我们的服务,也感谢党中央对贫困群体的殷殷关切。
七、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确引导,普及政策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唐大爷、唐大娘夫妻俩儿都是新华街道居民,妻子唐大娘曾患有脑血栓三年余,还要护理身患冠心病、肾病综合征5期的丈夫,并且丈夫经常到飞定点医疗机构去就诊,新华社区服务中心刘广运主任多次深入其家中,反复讲解健康扶贫政策,让其到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先不用交钱,出院时再给钱,并且自己需要交的钱不超过住院总费用的10%,也就是说,住院费花了1万元,自己最多拿1千元,您听懂了吗?她回头半信半疑的说:“真的吗?”。刘主任回答说:“钱花多了算我的”。去中心医院住院结算后,果真如此。老两口说以后就去定点医院了,以后不是定点医院坚决不去。 2018年10月09日上午,刘广运副主任带领上级医师、本单位医生到唐德义、初桂珍老夫妻家,给老两口儿巡回医疗并免费发给他俩需要的药品时,她就连连点头说:“谢谢,谢谢”也就在这天下午,刘副主任同中心医院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她家,一进门儿,她就看到我们,刘副主任立即介绍说:“这是中心医院的工作人员,来给您送上次住院减免的钱”。当把钱递到她手中时,她激动地说:“我妈都没有多少年了,今天我又见到妈了”。
八、杏岭乡中心卫生院下到田地宣传扶贫政策
杏岭镇平原村有一位宋姓老人,今年70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多年,经常到药店购买广告药、偏方药服用,扶贫工作人员初到他家解读健康扶贫政策时,老人态度生硬,对工作人员不理不睬,还说:“你们这么做就是走形势,没有给我们贫困户带来什么实惠”。那天王德鑫副院长带队去讲政策的时候,赶上老人没在家,去地里插秧了,王德鑫副院长便让村医领路来到老宋家的稻田地,到了田间,王院长二话不说,挽起裤腿,脱下鞋袜,赤着脚下了田地,走到老宋身边,和老人一起干起农活,一边唠着家常,只字不提扶贫政策。干了半天之后,老人琢磨琢磨主动问王院长:“德鑫,你们上次来俺家跟我讲的什么扶贫政策了?我这记不住啊,你再给我讲讲”。当王院长再次把政策给老头讲明白以后,老宋跟王院长说:你小子,我知道你今天来帮俺干活是为啥,也算你小子有诚心,我再不把这几条政策背下来,也真有点没良心了。后来有一次老宋因病在杏岭乡卫生院住院,真正的享受到了对他的优惠及减免政策,在出院当天,老人专门来找王院长对他说,以后俺家那堡子的几户贫困户,我替医院给他们宣传,从此老宋也成了我们健康扶贫工作的“义务宣传员”。
九、一座营镇中心卫生院帮助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
一座营镇中心卫生院包保黑山头贫困户赵大哥家,家里母子俩人,精神均有残疾,近80岁的老母亲呆傻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赵大哥本人年轻时腰椎受过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日子全靠外租地给点口粮和当地政府救助的低保金维持,生活极其困难。自从2017年1月份卫生院接管后,院领导经常带领医务人员、购买食品、药品、物品送到他的家中,卫生院在帮扶他们的同时,也多次将赵大哥家的情况反馈到当地镇政府,请求将镇政府将其划为重点人群重点帮扶管理。2018年4月,在帮扶入户走访时发现,赵大哥老母亲坑上的间壁墙上出现一道大裂纹,墙壁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时间紧急,情况特殊,立即将情况反映给镇领导,镇领导对此事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马上组织相关人员奔赴赵大哥家中,组织人员对房屋进行改造,消除了房屋险情。2018年5月,由石院长带队,带领11名干部职工驱车从一座营来到黑山头赵大哥家中,开展以“共创美丽庭院”大清扫活动。因为赵大哥母子身患的特殊疾病,平时他们也不打扫,导致房前屋后垃圾堆积如山,环境脏、乱,外散发出刺鼻的臭味让人恶心。面对这样恶劣的条件,医务人员个个冲在前面,抡镐、拿锹、锄头、镰刀,11个人用时3个半小时,把原本不能下脚的恶劣环境打造成干干净净的美丽庭院,同时我们的举动也感动了周边邻居,他们说:他家这堆垃圾冬天不美观,夏天散发臭味,与他为邻太倒霉,这下好了,十几年的垃圾终于被你们清理了,你们太辛苦了,谢谢你们。
十、红梅镇中心卫生院贫困户为医护人员点赞
红梅镇富强村扶贫建卡贫困户孙芳:“通过卫生院医务人员、村医和妇女主任到我家的宣传,我对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非常了解,现在好了,我的肺气肿、气管炎的老毛病一犯,我就马上去卫生院,去年11月份,我在红梅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期间,卫生院各级医护人员对我特别的照顾和关心,他们每天都到病床前嘘寒问暖,询问病情治疗好转情况,主治大夫薛洪玲医生,每天自己掏钱给我买饭,由于我患肺气肿不能下床,活动不便,她每天帮我铺床、打热水,还给我拿自己家的毛毯怕我凉,对我悉心的照顾,很快我的病就好转出院了,出院后,村医邬亚君隔三差五就来我家看我病情变化,叮嘱我按时吃药,健康扶贫政策真好,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对我就像亲人一样。”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天都发生在参与健康扶贫一线工作人员的身边,虽然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却足以见证国家在这样特定的历史阶段提出的“彻底消除贫困”的重大意义。我们卫生计生系统战斗在扶贫一线,通过和贫困群体的近距离接触,看到了农村底层贫困群体的生存现状,感慨贫困百姓的艰辛和不易。国家各种惠民政策的推行,农民依靠种地足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一场大病,立即把百姓推向水深火热。如何让贫困百姓能够“看得起病、看的好病、看得上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百姓“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既是健康扶贫政策的实施者,又是政策精神的传递者。我们的肩上,扛着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用心服务,传导国家殷殷关切;扎实工作,助力百姓早日脱贫!贫困百姓,因你我而健康!2018,因你我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