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镇位于梅河口市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镇。清初封禁为盛京皇家围场,清光绪五年(1879年)设为总管衙门,光绪六年(1880年)设为抚民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升为海龙府。民国二年改为县制,1945年成立中共民主政府,1956年,海龙县政府迁至梅河口镇(现梅河口市)。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一处“中和烧锅”(海龙酒厂)、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两处(龙王庙、基督教堂),红色文化遗迹两处(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办公旧址、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作为“山水古镇、文化名镇、交通要镇”,海龙镇承载着独特的关东古文化记忆,如今正搭载着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海龙镇辖区面积146平方公里(镇区10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1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48万人。现有耕地11.81万亩,其中旱田9.61万亩、水田2.2万亩,地处水稻玉米种植黄金带;林地2.8万亩;水面面积0.3万亩,辖区内水库塘坝55个,其中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5座。镇域内现有工业企业53户,其中规上企业5户。生产经营单位近1000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7.38亿元,农业产值2.65亿元,财政收入1678万元,展现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十五五期间,海龙镇科学谋划“一核四区”功能布局,聚焦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民生保障、文旅融合等关键环节重点发力。一是补齐城乡短板,推进污水处理、镇区基础设施、排水防涝、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二是壮大产业动能,建设阜康化肥项目、工农商贸综合体、北方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做强果仁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智慧农业,培育农业全产业链。三是繁荣文旅产业,以“保护历史建筑、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规划“一城两带三区”,打造历史风貌古城、红色文化教育带、酒文旅融合示范带以及满清文化体验区、宗教禅修区、农业观光区,使古韵海龙焕发时代新彩。四是发展康养事业,着力打造田园康养小院综合体、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中心等项目,推动“农业+康养+养老”深度融合,形成集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体系,兼顾游客体验与民生福祉。五是强化乡村振兴,巩固粮食安全,推进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整治、产业优化和电商渠道拓展,发展林下经济与特色养殖,培育智慧农业新动能。
海龙,正以恢弘的历史为底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着力打造产业繁荣、生态优美、文化兴盛、社会和谐的区域中心强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龙镇党委、政府将不断在思变中求突破,在思进中谋发展。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实现古城风貌与现代商贸交相辉映、产业集群与乡村振兴交织流转、文化底蕴与百姓幸福交融绽放,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古韵新城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