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镇 首页新区概况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山城镇

山城镇

发布时间:2025-08-19 15:38 来源:
字号: 打印 微信 微博

山城镇,因城北建于汉晋时期的高句丽古城而得名,距今约1700余年,是唐时期渤海国五大交通要道之一,是辽金时期形成的东疆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称坊州;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居住地,五世祖诸宴出生地。光绪五年(1879年)围场解禁,于海龙城设盛京围场总管衙门,其右翼协领驻山城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东边道镇守使行署由安东迁驻山城镇,因而山城镇人口大增,商贾云集,成为著名商埠重镇。十里长街、店铺林立、夜市通宵、八大商号,长城内外众所周知,素有“小奉天”美誉。解放后,百货、医药、食品、轻工等国有三级批发站应有尽有,成为梅河口西部连接辽宁省物资资源集散地。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与试点单位、全国文明镇和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省“十强镇”、省“百镇建设”工程首批试点镇、省级卫生镇。202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山城镇行政区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镇区15.7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32个行政村(含8个朝鲜族村),户籍人口6万人。全域位于水稻玉米黄金种植带,拥有耕地13万亩(旱田8.6万亩、水田4.4万亩),林地4.2万亩(人工林3.8万亩、天然林0.4万亩),水域面积0.55万亩(含小I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1座、塘坝10座、河流4条),蕴藏玄武岩、油页岩、矿泉水、风能等自然资源。国道202线、沈吉铁路、吉沈高速贯穿全域,是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门户,西接辽宁省清原县,北邻辽源市东丰县,南毗通化市柳河县,辐射服务清原、东丰、柳河三县所辖十个乡镇约20万人口。

 

镇域内现有生产经营单位近2000家,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7家、金融机构6家、大型商超4家、公办学校3所、民营幼儿园1所、公立医院2所、民营医院2所、养老院3所。

 

山城镇发展定位:规划构建“一核引领、一主服务、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结构布局,破解“工业散、农业弱、人口流”困局,强化省级扩权强镇试点政策赋能,打造吉林省东南部产城融合新型城镇样板。

1.一核引领。立足工业强镇基础,强化招商引资和盘活闲置资产,承接全市“2233”现代化产业资源,推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转型升级。以海山纸业转型升级项目为示范标杆,明确“强链、补链、延链”发展路径,通过产业链优化促进周边人口向核心区域集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一主服务。以镇区服务体系为核心,集中承担政务服务、文化服务、医疗服务及商贸服务等核心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同时,承接梅河口市下放的县级行政审批权限,设立跨镇帮办服务中心,为中和镇、小杨乡、吉乐乡、水道镇等周边4个乡镇提供工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事项的帮办代办服务,实现服务范围扩展与效能提升。

3.两轴驱动。康养旅游服务轴,将镇区及朝鲜族村特色民宿作为梅河主城承接短途游和过夜游休闲驿站,串联小杨乡、吉乐乡、水道镇、中和镇等乡镇重点景区和乡村的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大健康旅游环线。客货运服务轴,以黑大公路(G202)为主轴,大力发展客货运综合服务产业,推动“客货邮”融合与站企协作,强化多式联运衔接功能。利用沿线加油站布局标准化“司机之家”4处,配套新能源充电设施与智慧物流分拨节点,打造服务吉辽两省交界区域的一体化客货运服务中心体系,通过物流集散与产业联动,辐射带动沿线乡镇振兴发展。

4.三区协同。三区以产业循环与功能互补为核心,构建梅河口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东部绿优米生态种植区,立足“中国皇粮御米之乡”品牌优势,以大柳河流域万亩水稻基地为核心载体,推动“稻秸双供”循环农业模式。同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海山纸业转型升级项目构建“秸秆回收—纸浆产品—有机肥制造—黑土地改良”闭环产业链。中部制造业集聚区,坚持立足工业强镇为基础,依托玄武岩、油页岩等资源,发展一批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布局可再生绿色能源产业,引进生物质天然气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构建农作物秸秆-农村可再生资源-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体系;以产学融合及企业改造升级为核心,构建复合肥原材料黄腐酸钾、参地改良剂、人造草炭土和食品级纸制品餐具的产业集聚区;同步推动万通药业完成4条生产线全自动化改造,新建林下参、食用菌原料精深提取车间,嵌入全省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形成覆盖原料药-创新药的医药产业集群。西部农林经济示范区,以林下经济为核心,整合林下中草药及人参培育、食用菌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畜牧养殖三大板块构建“林、菌、畜”立体化产业体系,同步推广“林禽共生”生态养殖,实现林地空间高效利用。

 

山城镇发展优势:一是梅河新区西翼与辽宁接壤的客货运中转枢纽。山城镇作为梅河口市向南开放的重要门户,直接辐射辽宁清原、东丰、柳河三县十镇20万人口。依托黑大公路(G202)、吉沈高速及沈吉铁路,形成长春-梅河-沈阳客货运走廊的公铁联运节点枢纽城镇,承接客流转运和农产品、建材、工业品等大宗商品集散分流,成为区域性运输服务中心;依托规划中的长辽梅通高铁梅河口站(距离35公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设智慧接驳中心,高效承接三县无高铁乡镇客流转运需求,实现与沈阳、长春、吉林的2小时经济圈高效贯通,强化梅河口与辽中南城市群对接合作,成为梅河口市构建“开放合作城”战略的西部枢纽支点。二是梅河新区西翼产业融合枢纽。形成“医药+制造+农贸”三链协同发展格局,精准承接通化市医药产业配套转移,吸引万通药业等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中药制剂(如小儿转移因子)、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领域,深度融入全省医药产业体系;以海山纸业转型升级项目为核心,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秸秆生物质制浆专利技术,打造全国人工合成矿源黄腐酸钾生产中心,同步开发食品级包装新材料,填补东北环保包装市场空白,推动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转型;依托“中国皇粮御米之乡”品牌优势,培育富霞种业、十八锅米业等龙头企业,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动“梅河大米”高端化、国际化;以三株商贸、小奉天和镇区商贸资源为核心,构建“食药健康服务综合体”,统筹健康食品产业与医疗资源协同发展,推动食用菌、山泉水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增值,精准对接梅河口市“食药健康城”战略,提升农产品核心价值。三是梅河新区西翼文旅承接枢纽。作为清代“小奉天”商贸重镇,自古便是吉辽物资集散与文化交融之地,8个朝鲜族村保留完整的跨境民俗生态,百年闯关东记忆与朝鲜族文化在此碰撞,铸就独特文旅基因;依托鸡冠山红色遗迹、磨盘湖鹭岛湿地、兴安湖露营基地及河南村朝鲜族民宿四大核心资源,构建“红色教育+生态观鸟+山野休闲+民俗体验”产品体系,高效承接3县及梅河主城溢出的短途游和过夜游需求,年引流150万人次,降低主城接待压力20%,成为打造梅河口市“文旅消费城”战略的支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