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岭镇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东南部,距市区17千米,交通便捷。东部与新合镇相连,南部与进化镇接壤,西部与曙光镇交界,北部与新合镇、海龙镇和李炉乡相邻,处于几镇交界的枢纽位置,便于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辖区总面积159.71平方公里,下辖30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94个自然屯。镇政府所在地距市区约15公里,截至2025年全镇总户籍人口32180人,常住人口12648人。
杏岭镇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山林植被保存完好。以境内山林植被恢复和一统河流域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了生态兴镇战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杏岭镇发展用地储备充足,镇村建设用地849.78公顷,工业用地面积12.29公顷,城镇开发边界内95.69%属梅河口中心城区,纳入中心城区统筹布局;4.31%为杏岭镇政府驻地,其内规划工业及商服用地8.4亩,杏岭镇政府驻地(杏岭村)内规划工业及商服用地45亩。另外,规划期内在开发边界外新规划工业及商服用地60亩。全镇自然资源丰富,林地面积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野生动物有狐狸、松鼠、野鸡等。林区内有细辛、沙参、苍术等10多种中草药。地下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储量3.7亿立方米,可采量1.8亿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双合村一带。全域水资源丰富,一统河为境内主要河流,境内河道长15.762千米。有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6座。梅海南线、杏进线2条镇级公路纵横穿越境内,客运覆盖率98.5%,全镇水泥路总里程138千米,实现水泥路客运班车村村通。
杏岭镇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手工编织、手工针织、秧歌儿、二人转、酸菜、黏豆包、冬捕等,无不体现杏岭人特有的民俗情怀。古往今来,杏岭镇人杰地灵,清朝光绪年间围场开禁即有人烟,光绪六年(1880年)建置,杏岭为海惠社,隶属海龙厅所辖。元年(1909年)改为杏岭乡,属海龙府所辖。1958年9月杏岭乡、进化乡、义民乡三乡合一成立英雄人民公社,即杏岭乡人民政府公社。1961年5月杏岭公社一分为三,杏岭、进化、义民三个公社。1983年9月实行体制改革,恢复乡村制,杏岭人民公社改为杏岭乡。2005年11月,撤销义民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杏岭乡管辖,乡政府驻杏岭村。2014年1月24日撤乡建镇。丰富的农业资源、林业资源以及生态自然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带来广阔前景。
我镇作为中部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结合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农业大镇优势,将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高起点谋划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三区一线”发展新格局。即“高铁产业示范区”、“区域中心融合区”、“现代农业产业区”、“乡村文化旅游环线”。
乡村文化旅游环线”:杏岭镇自然资源丰富,“杏岭早春”为梅河口市“八大”自然景观之一,是杏岭镇自然文化的标志,杏岭山南坡有隆胜水库,北坡有苹果、葡萄采摘园,同时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流传于民间。杏岭镇双合村热河生物化石群于上世纪90年代村民在采石过程中发现,双合村的热河化石群形成于距今一亿两千五百万年前,化石层出露面积约4000平方米,至少包含4个富集层,是全球顶级古生物化石宝库之一,该遗址为省内发现物种最多的化石产地,也是省内唯一保存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化石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杏岭镇永顺村四方顶子位于杏岭镇与曙光镇交界处。永顺村四方顶子山红色遗址,保留了东西走向两道战壕,为解放海龙时期战争遗迹。作为解放时期的战争遗迹,永顺村四方顶子山红色遗址不仅是当地红色历史的重要载体,也为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地方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实物依据。基于杏岭镇乡村旅游资源及交通区位优势,与海龙湖、知北村联动,形成旅游环线。
境内杏岭山海拔516米,是方园50平方公里内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生态保持最好的区域,山多杏树,每年春季山前早绽杏花,同时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素有“杏岭早春”之说,是梅河口市“八大景”之一,杏岭镇因此山而得名,是杏岭镇自然文化的标志。 以“杏岭早春”和杏岭山民间传说和朝鲜族及满族传统民俗为文化依托,以森林资源和水域资源为生态优势,结合“一带三区”产业布局,利用交通优势,将生态保护、新能源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旅游开发相结合,全力开发境内全域旅游,打造梅河口东南部乡村旅游长廊带:杏岭中城光伏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带。从全域开发的高度,以杏岭山为中心,西北拓鲍家、团山、永顺和兴起到兴起村“青龙山水库”,连接梅河口南湖公园;东南沿一统河延伸杏山、帽山、双合、支前、保林、永长到永长村“中城银信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可延伸通往柳河县国家级AAAA级风景区“罗通山”。
杏岭镇构建以生态为主题,满族和朝鲜族民俗文化为特色,化石群为特点的休闲、度假、养生、汽车越野、自行车和徒步旅行为情趣的精品旅游文化产业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