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government
梅河百事
梅河百事 首页新区概况梅河百事

【海龙故事】海龙地名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03-09 09:52:00 来源:
字号: 打印 微信 微博

“千年古驿道,百年海龙府”。幽幽古镇承载着老一辈梅河口人的乡愁。而今,市委、市政府赋予海龙镇“一主两翼”新的使命,“打造具有县级经济社会承载能力的区域中心城镇”成为海龙镇新的发展定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海龙的古往今来,展示出新时代海龙镇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海龙镇党委特推出《海龙镇系列故事》。本期公众号摘编《梅河口历史初编》,与读者一起分享一下海龙镇地名的由来。

光绪六年(1880年)设制之初,本境即称为海龙。

关于“海龙”这一地名的由来,民间及伪康德四年版《海龙县志》均持4种说法,其一为哈达部转音说,其二为水獭说,其三为高句丽王李海龙墓说,其四为榆树说。1984年出版的《海龙县地名志》亦持此四说。

关于哈达部转音说。从辉发城到海龙的辉发河一带,女真族在这片士地上已生存近千年(从契丹建辽算起到辉发部落灭亡,已681年)。据《清代全史》记载:“哈达部的首府设在尚阳堡的广顺关附近(明代称南关,即今辽宁省开原清

河水库淹没区,西丰县寇河以南),哈达部活动范围“东、北境以大小清河和辉发河地分水岭为界(《盛京通志》称西丰县大小寇河为清河,也就是说,西丰县寇河以南的地方当时属哈达部领地)”。部落之间界线分明。故而,把辉发部境

内的古城称为哈达是不可能的,当然,其转音就不存在。

关于水獭(ta)说。因早期海龙地势低洼,河道纵横,沼泽密布,林草丛生、盛产水獭,即认为海龙是水獭的转音,实际上水獭的满语发音为“ hailun”而不是“ hailong"”,而黑龙江省的海伦县,才是水獭的满语转音。

关于高丽王李海龙墓说。根据民间传说,九龙口葬有高丽王李海龙之墓,因而,“海龙”便成为古城的名称。经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公署对这一遗址组织发掘,特别是1980年,吉林省及通化市文物工作队同县文化馆共同探掘,从建筑形制以及遗址残存的砖、瓦、构件等物判断,该遗址为辽金时

期砖塔的基础,决不是墓葬,因而不存在“李海龙墓”。所以,“李海龙墓”之说完全站不住脚。

关于榆树说。海龙厅首任通判杨文圃(光绪六年,即1880年任)之子杨同桂于光绪年间所著《沈故》一书记载“海龙之名于史志皆无考,恭读纯庙御制诗集乃知为海兰之伪也。按海兰霍吞诗序云:海兰霍吞者,汉言榆城也,遵槎尔伐岭而西,旁见旧城之基焉,雉(zhi)堞(dié)无存,土垒尚在,昔年征战之时,各筑堡以自守,遗老既尽,无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树焉,则谓之榆城而已。按诗集次序,先经辉发故城,即过海兰至花园入英峨门。今辉发在海龙东,花园在海龙西,是海兰即海龙也。”杨同桂这段论述,是记载海龙地名来历的珍贵史料。这段话中所说的“恭读纯庙御制诗集”,就是清朝皇帝乾隆御制的诗集。这段论述多被引用。从《吉林通志》卷六“天章部”找到了此诗,是乾隆帝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东巡返京途中经过海龙古城时所作。现抄录如下:

海兰河屯  有序

海兰河屯者,汉言榆城也。遵槎尔筏岭以西,旁见旧城之基焉,雉堞无存,土垒尚在,昔年征战之时,各筑堡自守。遗老既尽,无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树焉,则谓之榆城而已。

虎视龙争各据时,高培战垒阔穿池。

何年贝勒失名姓,剩此荒城祗(zhī)址基。

总为圣人驱除难,维新天命眷归期。

秋风榆戍经过处,奋旅维艰企继思。

原注:贝勒,昔东方强有力者,率自称贝勒。

诗的序文与杨同桂的引用基本一致,唯一差别是原序为“海兰河电”,而杨引用时为“海兰霍吞”,应为满语音译的不同写法。“海兰”为榆树,“河屯”或“霍吞”为城,“海兰霍吞”即榆树城的意思,“海龙”即是“海兰”的转音。乾隆途经此地,见到处都是挺拔茂盛的榆树,遂命之为“榆城”。杨同桂根据实际的次序判定,此诗所写就是海龙。吉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有肯定了“海龙”地名源自“海兰河屯”,即榆树城。现今海龙镇西郊有大榆树、小榆树两个村子,还有两株300多年的老榆树可为辅证。经查阅《乾隆十九年实录》《乾隆十九年起居注》及《盛京典制佟通(备)考》等,“海龙”确为“海兰”音转而来。

责任编辑: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