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一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始一岁(年)的历程。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立春为岁始(岁首)。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订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岁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立春,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故立春为“岁始”(岁首),也即“岁节”。立春岁节贺岁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一)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地向已就座者示意,请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相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不可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1)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鞋入内。就座时,不要为别人预占位置。查阅目录卡片时,不可把卡片翻乱或撕坏,或用笔在卡片上涂抹划线。 (2)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 (3)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都属于公共财产,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1、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有损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2)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3)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 2、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1)表达要准确: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科学性。老师在教授时应严格遵循学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2)音量要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否则,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语言要精练:讲课要抓中心,不说废话和多余的话,给学生干净利索的感觉。 (4)讲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与学生谈话: (1)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谈话最好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 (2)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3)分清场合,入情入理。在与人谈话时,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庭前雪,明如洗,凝阶祥瑞意 海龙湖的雪,总是让人如痴如醉,并不是因为下雪的她难得一见,而是因为下雪成就了海龙湖独有的美,那样地亲切热烈,万丈光芒。 行走在洁白的木栈道上,咯吱咯吱的声响从脚下传来,那是只有白雪铺满大地才有的声音,玲珑玉碎,思思切切。 雪后,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湖面好像穿上了一袭雪白的袍子,又似一张硕大的白色地毯,这种大自然恩赐地美,真是鬼斧神工,如梦似幻。 倚阑听风雪,穿庭作飞花 冬日里的海龙湖,尽管没了春日里的风和日丽,夏日里的生机勃勃,却别有一番安静平和,落雪成诗的味道。那飘飘洒洒的雪花,轻盈如羽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晶莹剔透,翩翩起舞。 纷至沓来的雪花,让海龙湖成为了幽雅恬静的人间仙境,又好似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凭栏倚靠,眺望远方,这里银装素裹,静谧无声,让人忘却世间纷扰。在这里,能守住你心底的宁静,滋润你的心田,听,那正是雪落下的声音。 走进徽派建筑风格的十里铺商业街,随处可见拱桥影壁,这里道路纵横交错,布局错落有致,漫步其中,宛如置身于世外桃源。 路边排列整齐的松林,为海龙湖的新衣点缀上绿色,而儿童乐园色彩艳丽的游乐设施,就是新衣上团簇的花朵。更有梅溪湿地的阶梯式叠水景观,潺潺流水,雾气蒸腾,仿若来到人间仙境。 穿过栈道,走过拱桥,来到荷语亭,在湖心环顾四周,入眼处一片空茫,“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侧,再观澜船舫上有淙淙琴音,袅袅茶香,骤然将人拉回人世。 湖面有点点落雪,湖边有相拥的石雕,还有婚礼草坪、临水礼台、花海、吻石等多种浪漫场景,吸引着众多情侣前来。
梅河口市2020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90元(学生、儿童200元),集中缴费日期为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集中缴费期结束后再缴费的人员自缴费之日起三个月后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城镇居民到全市吉林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各营业网点窗口或使用吉林省税务局微信程序缴费;城镇在校学生、儿童由各中小学校、公立幼儿园集中代收;农村居民(含农村学生)由各村组、社区集中代收。 新参保人员到市政务大厅医保局经办窗口办理新参保登记,到银行窗口或使用税务微信程序缴费。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政府实施的一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欢迎全市广大城乡居民踊跃缴费。 国家税务总局梅河口市税务局 梅河口市医疗保障局 2019年11月29日
10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重要公告!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我市成功拿下“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四项荣誉! 其中,荣登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93位,与去年相比再升6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90位,与去年相比再升4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88位,与去年相比再升3位!而且,今年梅河口还荣登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据了解,本次公告中共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六个榜单。我市成功入选其中四项百强榜单,将为我市开启建设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迈出坚实的一步!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