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5日家庭日全国妇联揭晓了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名单,其中,我市贾晓辉家庭获评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 贾晓辉,女,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1978年6月出生,1995年3月参加工作,是梅河口市海龙镇人大主席。丈夫赵艳红是梅河口市政数局副局长。儿子赵翔宇刚刚大学毕业。 贾晓辉夫妇多年来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论是慈善救助一线,“国家卫生城”“全国文明城”创建,还是梅河新区高质量发展,都有他们任劳任怨的身影。生活中他们互敬互爱,共同建设着甜蜜温馨的幸福家庭,以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人。 贾晓辉参加工作以来,从微机员、募捐办主任到挂职锻炼任村副书记和第一书记,再到海龙镇人大主席、抽调高新区,一路走来,她由一个小女孩,到为人妻为人母,岗位在变换,她不甘人后、进取打拼、追逐梦想的心从未改变,二十多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信念与追求。2018年,贾晓辉作为妇女代表参加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积极宣讲妇女十二大精神,把党和国家对妇女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及时传达给基层群众。2019年,贾晓辉被安排到梅河口市商务局工作,负责全市外贸、电商、商贸领域安全生产等工作,承办了“一带一路”经贸交流活动,举办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助力梅河口市获得“中国松子美食地标城市”,并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搭建了P2C国际智慧互联网综合产业服务平台。2021年,贾晓辉被抽调到梅河口高新区,负责国际会展中心等园区管理工作。作为市内该领域的拓荒人和奠基者,带领团队成功承办大型会议及活动21场,接待各类参观、学习、调研76次,获得全国优秀品牌会展企业及中国优秀会展城市奖。 多年来,丈夫赵艳红与她一路相伴,两人既是夫妻,又是战友,共同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难题和重任,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她们在乡村振兴和梅河发展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始终怀揣着对事业的拳拳之心,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较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同志们和基层群众的普遍赞誉。在夫妻二人的影响下,儿子赵翔宇崇德向善,勤劳节俭,积极进取,热心公益。先后参加了梅河口市“一袋牛奶的暴走”和“四国”篮球锦标赛等志愿活动,被梅河口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志愿者”。
金戈铁马闻征鼓,舵稳奋楫好扬帆。 梅河口,一座不断挑战超越自我向现代化迈进的活力之城。过去五年,以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力,谱写了一首振兴崛起的奋斗之歌,抒写了一篇无愧时代的精彩答卷。 五年来,梅河口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谋定位,在东北振兴大战略中谋发展,确立了打造实力、活力、法治、幸福梅河口的奋斗目标,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中等城市的行动指南。 干字当头:集聚奋进之力 2013年被确定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赋予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19年9月,省委、省政府站在吉林振兴发展的高度,再次赋予梅河口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 一个县级城市,靠什么跃入全省扩权强县和区域化中心城市试点? 思而后动,论而后行。梅河口市人深知: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发展强。 于是,梅河口市从战略和长远角度谋划“十三五”发展,凭创新理念聚力图变,系统提出和完善了“三三四四五五”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政务、经济、文化、生态“四大板块”建设,构建工业新城、南山生态城,以及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康美健康产业园区、教育产业园区“两城三区”发展格局。 布局启航,就要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不放,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对此,梅河口市先后出台近30份有利于企业落户发展的制度政策及会议纪要,市级领导带头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落实重点项目专班负责制和穿透式包保责任制…… 据统计,几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域外投资占比超过80%。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5%以上速度增长,连续七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第一位。 这五年,梅河口市广大党员干部用1800多个日夜奋斗,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圆满完成扩权强县改革试点任务和中等城市建设目标,全面开启新一轮发展征程。 克难攻坚:筑牢发展之基 催动争先战鼓,三河汇聚之地,气势如虹。 在无数个“攻城拔寨”过程中,梅河口市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稳情坚。 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实行市级领导“双包保”责任制,各级党员干部身影活跃在项目现场和企业一线。成功引进四环制药、步长制药、中如建工、世基集团、红星美凯龙、国投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泰国正大集团、新加坡三达膜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发展,建设了一批对现代化城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历史性工程。 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推进医药健康、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经济贡献率超过65%。围绕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形成医药制造、医药物流、医疗康养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医药健康产业经济总量占全省20%。 用工匠精神建设城市,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打造公园城市、花园城市、精致的客厅城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环卫体制改革,全面启动150个老旧小区改造。坚持“大空间、大生态”理念,将城市最好的地段空间留给市民百姓,建成体育公园、山水公园、人民公园、海龙湖景区等八大公园、36处城市花园、35公里的河湖连通工程,呈现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画卷。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三年攻坚”“五大革命”“六大任务”,农村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培育壮大绿优水稻、棚膜经济、休闲农业、食用菌栽培、果仁加工等七大产业基地,30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3.3万个农户完成厕所改造,486公里农村公路焕然一新,“百村示范”让150个村庄靓起来,1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2222户、4085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兑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坚持于实干中为百姓谋幸福,累计投资190亿元,有效落实53件民生实事。21座智能封闭式公交站、80座“五星级”公厕,成为城市独特风景。3条免费公交路线,在东北地区率先施行。投资5000万元的出租车之家、连接小确幸的市民大食堂,彰显文明城市的幸福底色。 行稳致远:奏响华美乐章 老城注入新血液,焕发新容颜;新城提速求跃升,跃出新动能。 2021年9月8日,省委、省政府举行梅河新区揭牌仪式,标志着梅河口进入发展新阶段,站在发展新起点。树立引领高质量发展样板,打造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和开发开放窗口,梅河口再次发力。 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蝉联6个“全国百强县市”;先后荣获全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中国最美全域旅游名城等荣誉称号…… 一个又一个城市荣誉接踵而至,一个又一个目标接续攻克。与“十二五”期末相比,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12亿元。 从试点到示范、从排头到样板、从奋进到崛起的华丽转身,五年奋斗历程,形成了特有的“梅河口现象”,吸引14个省的149个市县、近万人前来参观学习,成为省内外兄弟县市学习的典范。 1200名干部群众连续奋战7个昼夜收回被非法侵占的海龙水库万亩水源地,14天288户教育小镇征地拆迁任务顺利完成,创城过程中40天铺设道路85万平方米;10个月,现代服务业示范区从设计建设到场馆投入使用;10个月,万人体育场从动工到举办全民首届运动会;14个月,海龙湖从无到有;17天建设并投入运营的东北不夜城…… 在七种梅河口精神的引领下,发展力量不断彰显,赶超速度持续刷新。 “海龙湖项目建设对梅河口市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记得当时最后半个月,园区最多时将近1200人同时施工,600余人24小时昼夜奋战,可以说这段时间就是我们的光辉岁月。”回忆当年建设场景,时任海龙湖“项目专员”的吴明辉仍十分激动。
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复杂国际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多重挑战,中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充分说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景光明。 观察中国经济,需要全面辩证、长远的视野和眼光 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特点进一步显现。国际舆论普遍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展现复苏态势,助力世界经济复苏。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指出,公平地说,2022年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个增长故事会比中国的增长故事更受关注。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源自韧性更强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中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和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德国《商报》认为,中国的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正促使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过渡。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尤其是将经济增长重心从数量转向质量,值得借鉴。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源自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2021年,中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产业表现抢眼,现代服务业增长快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北京冬奥会带动下,冰天雪地正成为金山银山。有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冰雪运动产值将达到80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消费是观察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中国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恢复的主要动力。今年春节期间,中国非现金支付业务量为208.4亿笔、金额14.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0%、16.2%,消费活力正在持续释放。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源自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 2021年,中国和俄罗斯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9000亿元,同比增长26.6%,创历史新高;中国同非洲地区贸易总额创2014年以来新高;中国与欧盟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27.5%,中国继续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28.1%……中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既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自己,又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 而不是一个小池塘。”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中国经济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走稳走实作出新贡献。
今天早上8:10,梅河口至集安城际定制客运班线开通! 该班线定制客运车辆每天8:10由梅河口站前广场始发,12:45由集安公路客运站返程,票价90元,全程200公里,运行时间约2小时30分钟。 定制客运车辆提供零距离服务,实现区域到点接送,乘客在城区附近站点就近上车,到达目的地后,车辆可以按照乘客要求送达到城区内指定地点。 定制客运车辆提供9座、19座、39座三种车型,四季冷暖空调,全程高速公路运行,保证时效,车上配备饮用水、晕车药、医疗急救包等贴心保障。 乘坐定制客运车辆,小伙伴们去逛逛梅河口和集安吧!
葛丽莉,女,中共党员,2015年进入社区,负责劳动保障窗口,并担任社区第六网格网格员。在工作中,她勤勤恳恳不计个人得失,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公婆,一直是社区所有工作人员的好榜样,好大姐。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她有一个关心、支持、爱护她的好丈夫,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们夫妻一心,携手面对。 和谐的家庭是葛丽莉工作和生活的最大动力,在工作中,葛丽莉勇于担当,各项工作冲在最前方,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疫情防控、创城复检、人口普查等重点工作中,葛丽莉充分发挥了老同志、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自己战斗在第一线,而且协同自己的丈夫一起,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各项工作,汇聚家庭力量,发挥最大能力,为我市各项重点工作贡献家庭力量。 在家中,葛丽莉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妻子,不仅要照顾丈夫、孩子的日常起居,更要照顾双方老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双方父母,葛丽莉将双方父母都接到自己身边,自己亲自照拂,细到每日用药剂量,精到每天饮食用度,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得到了双方父母的高度认可和赞许,也是周围邻居、社区同志效仿对象。 在葛丽莉夫妻的带动和影响下,全体家庭成员相敬相爱,共同努力,精心经营出一个洋溢着温暖、民主、文明、科学的幸福家庭。2016年-2020年,葛丽莉多次参与无偿献血,成为砂轮社区献血量最多的工作人员,2020年她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以士官身份应征入伍,为国家贡献力量。
迟传恕是砂轮厂退休职工,她有一个崇尚文明,和睦和谐的家庭,夫妻结婚多年相敬如宾,尊老爱幼,善待邻里,丈夫鞠春华是自来水公司退休职工,夫妻俩在家庭中互相关爱生活俭朴,崇尚节约,精打细算。 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多次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创城期间,迟传恕对楼道内的杂物进行清除,用清水及抹布将楼道扶手及楼梯清理干净,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在这次的全民核酸检测活动中,她不仅严格按照社区的工作要求,做好本小区住户的防疫工作,还协助网格员对小区居民进行入户排查,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大喇叭广播宣传,张贴通知…这一项项工作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为社会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用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砂轮厂综合楼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有些子女又不在身边,她的邻居年迈,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她帮助承担家庭重任,照顾瘫痪老人的吃饭等日常生活起居,天气晴好时,她就推着老人到外面晒太阳,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 迟传恕一家几十年如一日,她们夫妻恩爱、关怀子女、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真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美。
王希奎,杏镇杏岭村会计。平日里话不多的他干起工作来却是极为认真,疫情来临时,他日夜坚守奋不顾身,卡点限制、消毒宣传他是战场上的“冲锋者”;左邻右舍、家长里短,他是老百姓的“贴心人”。舍小家、顾大家,连续数日的坚守,他已经忘记多久没有和妻子聊聊家常,和女儿聊聊工作,白天坚守卡点,夜里他还总是放心不下,总要到卡点转转。 王奇,王希奎的大女儿,梅河口市康美中心医院普外科护士,2月15日11点接到医院通知,第二批医疗队成员,驰援湖北!11点接到通知,却在12点要走的时候才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白衣天使”让人心疼,得知女儿要去武汉,妈妈坐不住了,想在出发前再看看女儿,可是王希奎却拒绝了妻子的要求,他说“作为护士,治病救人,她就应当冲锋在前,驰援湖北,她该去”。她是一个父亲,可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儿女情长要置之度外,他们没有在出发前看看女儿,而女儿去驰援湖北的消息,他们夫妻也没有告诉任何人。王希奎依然守着卡点,守着身后老百姓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