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government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首页新区政务美丽乡村

杏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花开遍地”

发布时间:2019-06-11 14:11:00 来源:
字号: 打印 微信 微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镇立足实际,周密安排部署,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做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如期如实开展。 

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按照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一部署安排,结合实际抓好工作落实,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成立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党委班子成员担任成员,党委宣传委员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日常工作的工作领导小组;29个行政村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要结合农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公共资源,具体设计并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三委成员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镇上下建立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长效管理机制,设立活动场所,保障活动经费。立足实际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 

二、健全机制,明确职责,确保工作长效长远开展。 

我镇共有文明实践所1处,文明实践站29处,为确保文明实践站工作长效长远开展,采用“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方法,”注重发挥“五助”作用。即:助扶贫、助扶志、助解急、助疏导、助润德。场所建设做到“五有”。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活动项目。准确把握“五项”内容。聚焦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等工作内容,做到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创新运用“五种”方式。即:传、树、帮、乐、倡。健全工作运行机制,镇村两级多次召开文明实践站安排部署会议和宣传宣讲活动,坚持把文明实践工作基点放在农村,把文明实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践活动坚持制度化、常态化,注重采取集中性活动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实践活动次数,实践活动一月一次,并且根据传统节日、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安排,逐步成为农村群众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通过进门入户,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等活动,加强与群众的日常沟通联系,注重培养建立亲密信赖关系和深厚情感基础,提升文明实践活动吸引力,增强文明实践活动的感召力、影响力,经常性的开展活动,做到活动与群众生活融为一体。 

三、丰富载体,壮大队伍,确保工作多姿多彩开展。 

我镇组建了1826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人员涵盖返乡创业大学生、产业致富带头人,党员干部、后备干部、模范人物等,依托各类载体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五种”方式。即:传、树、帮、乐、倡。 

(一)传播主旋律,帮扶济困弘扬正能量。依托脱贫攻坚党员干部集中奉献日,新农村环境整治、扫黑除恶宣传等工作,我镇志愿者深入到田间地头、街口村头、百姓炕头,用农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技能、传文化,提升农村群众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致富能力,坚定农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组织志愿者采取上门拜访、恳谈交流、心理疏导、公益帮扶等方式,面对面地为群众进行服务,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帮助农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情感心理困惑等问题,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树立新观念,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尚。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村,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文明观念,养成文明习惯。开展杏岭镇“十佳之星”评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和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广泛发动群众举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褒奖善行义举,开展各种形式的先进典型宣传学习活动。持续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在参与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并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和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村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改善生活水平,提升生存质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三)探索新举措,喜闻乐见丰富多载体。组织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开展广场舞教学、秧歌比赛,三八节手工制品编织培训等活动,引导群众从低级趣味中走出来,从热炕头里走出来,走到组织生活中来,多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文化下乡的机会,举办文化惠民活动,满足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和人际交往需求,活跃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依托文化站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着眼农村实际,搞好体育培训,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农民体质。依托大型义诊活动,开展健康讲座,举办医疗义诊,满足农村群众健康需求。 

责任编辑: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