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每年全国两会,民生话题热度最高。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今年的两会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有哪些新部署、新作为?透露哪些政策新信号?备受各界关注。 关切点:直面百姓急难愁盼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升级。更好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有质量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更”,既是百姓的期许,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全国两会的重要聚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党委书记雷燕琴看来,群众对两会回应民生关切的期望值很高。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展现更大作为,需要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化等新趋势。 细心的观察者不难发现,两会前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相关工作安排透露出不少民生关切。 去年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国办印发的1号文件成为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2024年初中央部委密集召开年度工作会议,部署就业、社保、医疗、教育、消费一系列民生工作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被列入九大任务。具体来看,包括就业、社保、生育支持政策、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认为,今年两会将沿着这些方向发力。其中,就业、“一老一小”等关乎千家万户和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可能成为发力的关键点。 着力点:兜底线、强服务、重均衡 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高于GDP增速;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妇联兼职副主席陈中红表示,新形势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今年全国两会如何充分研究部署落地落实的细节,增强政策操作性令人期待。 ——兜底线,让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指出,我国社会保障这张网在“兜住”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未来在“兜准”“兜牢”方面还要持续发力。 “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实际上给我们的治理体系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在全国两会这个重要节点,代表委员将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出更多实招,一系列政策制定的信号有望通过两会新闻发布会、记者会、部长通道等观察窗口释放出来。”甘华田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王政涛认为,就迫切性和重要性而言,首先就是就业问题。供需匹配仍是稳就业需要直面的问题,不同就业群体都在期待更多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政策尽快落地落实。 ——强服务,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一老一小’是民生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全社会对养老服务、托育服务需求高涨,许多条件相当的养老院一床难求、高质量的普惠托位难寻。”陈中红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建议,“一老一小”系统性解决方案要在增加供给主体、提高资源适配性等方面入手,逐步打通社会资本进出通道,优化营商环境,明确各方职责。 对于提高生育意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最根本的还是抓好政策落实,加大对生育群体的保障,包括完善生育保险对女性就业和经济保障功能,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等。” ——重均衡,让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完善。 进入新发展阶段,各方对教育、医疗、住房、文化服务等领域的改革举措关注重点在于“提质”与“均衡”。 “基层群众愿不愿意在‘家门口’接受基本医疗服务,关键在于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有没有硬核实力。”全国政协委员成岳冲希望今年两会持续聚焦基层医疗服务的短板弱项,提出更多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 针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陈中红认为,如何制定关于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的高质量法律法规、怎样更好地发展二级医院让高水平医疗触手可及、保障性住房如何扩大建设和供给……这些议题都可能在两会得到充分讨论。 突破点:以改革激发活力开拓空间 当前,不少民生领域改革处于“深水区”,要啃“硬骨头”。同时,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实际,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种“进”与“稳”的把握,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要求越来越高。 “近期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朱旭峰说,在全国两会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转化为各地政府的行动,各方将高度关注如何继续抓好有利于保障民生的改革举措。 从民生领域自身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回应社会关切,就是改革和创新的发力点。 透视前期地方两会不难发现,2024年各地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养老保障、生育支持政策也成为各地民生领域聚焦的重点。 在其他民生领域,尽管各地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全力瞄准民生难点发力、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加学位,均衡教育资源;分类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加快城市地下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处理好民生问题,能够改善预期,为经济良性循环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在不少专家看来,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在高质量发展。因此,各地拿出更大的精力放在发展上,增加投资项目、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服务业等,都为实现就业优先目标提供新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潘东旭表示,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民生福祉。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以促进民生和消费为导向的财政扩张能够发挥社会保障功能,调节收入分配,在扶持低收入群体的同时促进消费需求。“期待在今年两会上看到更多相关政策安排。” 更多的改革创新举措已经在路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嘉城建设集团董事长张晓认为,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三大工程”是今年工作重点之一。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既是改善民生、补短板的重要举措,又是宏观经济和民生实际联动的议题,将会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一个重点。“各方都期待在这种联动里发掘更多经济增长点。”他说。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释放出更多民生领域的改革信号,人们在2024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会有新提升。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 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22个专项工作报告,开展5项执法检查、2项专题询问、7项专题调研,人大监督工作在不断探索中提质增效。 深化“全链条”监督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2023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金融工作情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等报告。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多种监督方式,多角度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全链条”监督守护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种子法执法检查,深入科研院所、制种基地、农业企业等,听取政府部门、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对依法治种、依法兴种的意见建议,形成报告。建议从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动良种选育创新攻关、培育壮大优势种子企业等七个方面进一步贯彻实施种子法,夯实种业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法治基础。 民生福祉所系,人大监督所向。 2023年8月2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委员长会议听取审议了2023年上半年全国人大信访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机关信访工作规定,推动人大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网上信访平台联络员制度功效,认真办理网上信访事项,满足人民群众便捷表达意见的需求,在立法、代表工作、备案审查中充分吸纳民意,及时回应群众呼声期盼,推动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 南京某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通过网上信访反映,其深入研究了电动自行车行驶问题和危害,建议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将电动自行车纳入机动车管理,整治随意行驶、乱停乱放、不礼让行人等乱象。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认真听取意见建议,表示将在相关法律修订中进一步论证。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新时代侨务工作情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检查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情况;围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用有温度的监督,助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守护百姓“稳稳的幸福”。 打好监督“组合拳” 护航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是新时代人大监督工作的着力点。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监督,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人大力量。 2023年10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场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审判、检察工作的专题询问正在进行。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面对“检验鉴定难”“生态损害赔偿相关资金使用”等提问,“一府两院”相关负责人认真应答。 问得精准、答得坦诚,各方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推动执法司法机关依法履职、完善机制、加强协同,进一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合力。 在湿地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检查,赴黑龙江、山东等6个省份,同时委托8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检查。 紧扣法律规定,将执法检查与议案建议办理有机结合,委托相关技术机构进行评估……执法检查严格遵循“依法”原则,督促有关方面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完善制度,推动湿地生态系统治理,以法治力量保障湿地生态安全。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赴多地,对可再生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2023年9月公布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列入第一类立法项目。下一步,将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工作,着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行使监督职责 管好“国家账本” 管好“国家账本”,守护好国有资产,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2023年6月1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委员长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的五年规划(2023-2027),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和监督工作第二个五年周期绘就“路线图”。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2023年9月,制定国有资产法,被确定为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一份份“账本”、一系列举措,彰显全国人大常委会守护好国有资产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 预算,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福祉。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扎实开展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工作,强化对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社会保障等重要政策和重点资金的审查,提出43条改进完善预算编报的意见建议。 2023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首次超过10万亿元。这些转移支付资金发挥的作用如何,全国人大常委会如何开展审查监督?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就推动完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分类管理制度、改进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财政部在反馈报告中表示,将从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改进工作、完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