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牛办发〔2022〕5号
为全力推进“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加快我市肉牛养殖标准化发展进程,现经市“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梅河口市镇、村集体牛场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乡镇、村及新建养殖场(户)参照执行。
梅河口市“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局代章)
2022年10月10日
梅河口市镇、村集体牛场
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的决策部署,加快“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步伐,把我市“十万头肉牛”工程打造成富民强市的标志性工程,强化镇、村集体牛场标准化建设示范带领作用,特制定此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的,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核心,通过乡镇、村集体肉牛场标准化建设的示范带动,实现肉牛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增强肉牛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市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走肉牛标准化建设之路的原则。
(二)坚持集体牛场标准化示范工程的辐射、示范带动、推动全市养殖大户、养殖场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原则。
(三)坚持发挥现代化肉牛养殖技术,促进市场、技术、标准化等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具有适合本地优质肉牛发展的生产模式。
三、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镇村集体肉牛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肉牛养殖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改变规模场以及周边群众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想意识,着力提高养殖场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秸秆饲料化水平,扎实推动我市“镇二百、村一百”集体肉牛养殖工程加速落地,为集体化肉牛养殖扩群增量做好铺垫,达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四、总体要求
(一)各乡镇政府、村集体是标准化集体牛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做到统筹谋划,全力实施。
(二)集体标准化牛场建设应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宗旨,合理布局,重点强化动物防疫设施设备、粪尿处理利用设施设备建设以及饲养新技术所需设施设备的应用。
(三)集体标准化牛场建设以新建为主,以改扩建为辅,且必须符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在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推动的同时,要遵循市场运作规则,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五、建设内容及标准
(一)场址选择
1.牛场场址用地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畜禽养殖禁养区之外。应体现节约用地原则,尽量选用不宜耕作土地,并为扩大生产预留空间。
2.牛场选址应符合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米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米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米以上;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之间距离不少于500米;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米以上。(受自然资源条件限制,牛场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选址条件的,应按照《吉林省动物防疫条件审查选址风险评估实施办法》相关要求,“周边有河流、湖泊、树林、山丘、大型沟壑等天然屏障或者院墙(不具有隔离作用的栅栏、铁丝网等除外)等人工屏障,使其与其他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诊疗机构、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动物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厂、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以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等实现有效的物理隔离,防止病原微生物近距离传播。”)
3.牛场场址应选择在城镇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避免气味、废水及粪肥堆置而影响居民区生活环境。
4.牛场应选择地势干燥、排水良好、空气流畅、非污染区域,并且要避开城镇和村民居住区的水源地。地面应相对平坦,坡度不宜过大,不宜建在低凹、风口处。
5.牛场进出口道路畅通,水、电供应有保障。水源丰富、水质良好,电力应充足、可靠。
(二)配套设施
1.牛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和隔离区四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界限分明,管理区应位于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与生产区间隔50米以上;生产区在厂区下风位置,各牛舍要合理布局,保持适当间距;粪污处理区和隔离区应位于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及地势较低处,与生产区保持300米以上距离。
2.牛场生产区主要包括各类牛舍及有关生产辅助设施。牛舍建筑面积占全场总建筑面积的70~80%。
3.根据牛场生产实际和不同牛群特点,分类别建设牛舍,舍内必须有相应的采食、饮水、通风、降温和取暖等设施设备,有条件的牛场要增加圈顶喷淋降温设施。
4.种牛舍应设在人流较少和牛场的上风向或偏风向,育肥牛舍应设在下风向或偏风向,育肥牛舍应离出牛台较近。
5.各类牛舍应采用轻钢结构或砖混结构,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半开放式或有窗式封闭牛舍。
6.牛舍朝向和间距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防疫的要求,牛舍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
7.圈舍应采用粗糙硬化地面或用坚砖铺设,地面应向粪尿沟处有一定坡度,不滑、易清扫和清粪。地面结实、易于冲刷,能耐受各种形式的消毒。
8.生产区的入口处应设专门的消毒间,各栋圈舍出入口处应设消毒池,确保进入的人员或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
9.运动场以每头牛15平方米的标准,与牛舍长度一致,宽度可根地形调整。
10.牛场管理区主要是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办公设施、饲料房、草料棚、兽医室等生产辅助设施。
11.兽医室需要配备必要的诊断设备、消毒器具和疫苗储存器具。
12.管理区大门口必须有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室等消毒设施,并严格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13.牛场隔离区主要是隔离舍、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等。隔离舍的设置应与养殖规模相适应。
14.牛场应建有完善的储水和供水系统,保障供应清洁饮用水。
15.牛场内道路实行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
16.牛场场地选择应有1%~3%的坡度,场区内实行雨污分离排出。建立封闭排污沟、干粪堆积发酵池和污水处理池(或沼气池),使生产和生活污水经暗沟污水道进入污水处理池(或沼气池),雨水经明沟(净水道)排放,实现牛场污染减量化和粪便处理无害化。
17.牛场周围应建围墙或设防疫沟。
18.牛舍结构采用砖混结构或轻钢结构。牛舍围护结构应能防止动物侵入,围护材料保温隔热。牛舍内墙墙面应耐酸碱,利于消毒药液清洗消毒。
(三)防疫制度
1.牛场饲养、防疫、诊疗人员必须无人畜共患传染病;同一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不得饲养两种以上的畜禽。
2.牛场必须建立和落实生产管理制度、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免疫程序、防疫消毒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和病死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制度。
3.饲料和原料应符合营养标准和卫生指标标准。不得使用变质、霉变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其他畜禽副产品。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产品必须是具有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并且具有产品批准文号。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无公害养殖对药物使用的要求。饲料中添加的兽药严格遵循兽药使用规范,不得添加国家严禁使用的违禁药物。
4.牛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5.规模牛场(年出栏50头以上)的应有专、兼职兽医。兽医应具备兽医执业资格或相应专业技能。
6.牛场应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环评备案,犊牛、育肥牛销售出场时应具备动物检疫部门出具的检疫证明。
(四)粪污排放
1.以牛场粪便污染“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牛场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和防疫设施要与圈舍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2.牛场污水和粪便处理能力和方式应根据牛场规模和周边条件设计,用作肥料还田的牛场,其干粪和污水处理设施分别满足20天以上的厌氧发酵处理周期要求,干粪及粪便渣用作肥料时,不能超过最大农田负荷量,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因季节性使用粪便作肥料,以用肥淡季和高温季度为参数设计和建造与粪便量配套的干粪和污水处理池,确保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实行排放的牛场,其粪便污水处理后应符合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3.牛场粪便处理和利用主要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把优质的有机肥经腐熟、堆积发酵后用于种植业,采用生态循环利用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五)生产安全
牛场消防设施应采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消防设施。各牛舍的防火间距为12米,草垛或草料棚与牛舍及其他建筑的间距应大于50米,且不在同一主导风向上。草料棚、加工车间20米内分别设置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可利用场内道路,确保内场道路与外场公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