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四五以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在150万亩以上稳定增长,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16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0.2亿斤,增长12.7%,创历史新高;建设高标准农田117.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其中2019年以后建成43.5万亩。棚膜面积达到5400亩,其中暖棚1500亩左右,冷棚3900亩左右,30亩以上集中连片省级棚膜蔬菜园区15个,棚膜产值约2.6亿元,二是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畜禽发展总量874.47万头(只),同比下降22.46%,其中:生猪出栏20.33万头,存栏13.71万头;禽类出栏621.45万只,存栏209.8万只;牛出栏3.59万头,存栏3.98万头;羊出栏0.76万头,存栏0.82万头。年末淡水养殖产量为5986吨,鱼苗产量39200万尾,本年度春片出塘442吨,秋片转入越冬池411吨。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市创建了梅河绿优水稻、食用菌、正方牧业、梅河果仁、九星米业、智成农业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创建了省级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果仁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目前,全市共有销售收入农产品加工企业281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8户、市级55户,规模最大的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实现产值39.5亿元,2024年预计产值为40亿元。全市共有“三品一标”企业4家、12个产品。其中绿色标识4家、12个产品均是大米。另外新申报绿色食品企业3家,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在审核。
二、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十百千万”工程。2023年实施蔬菜兜底收购政策,蔬菜种植增加2.2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2万亩,其中镇村集体种植蔬菜面积达到4.33万亩。新建镇村集体牛舍94个,发放涉牛贷款2.53亿元,新增肉牛1.9万头,肉牛总量达到7.7万头,增长33.4%,其中镇村集体发展肉牛养殖1.46万头。发展品牌笨鸡养殖86.61万只。二是绿优水稻产业。全市现发展水稻绿优米面积42.3万亩,正常年景年产水稻23.5万吨以上,生产大米16万吨左右,每年大米外销商品量占大米产量的一半以上。“梅河大米”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梅河口大米”集体商标的基础上,“梅河”牌大米被授予“中国自主品牌”、“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帅猫”牌梅河大米、“富霞”牌梅河大米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三是食用菌产业。全市年发展食用菌1200万袋左右,其中:黑木耳约450万袋;香菇约450万袋;平菇和灵芝300万袋。年产150万袋以上食用菌菌包厂3家,形成了以双兴镇、山城镇、一座营镇、杏岭镇等乡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四是中药材产业。全市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2万亩,其中:林下参12000亩,苍术,玉竹、细辛、五味子、黄精等8000亩左右,主要集中在小杨乡、吉乐乡、水道镇、进化镇。五是畜牧产业。依托正方牧业、金燕农牧、耘垦牧业、亿和瑞丰等畜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猪、肉鸡、长白飞鸭畜禽养殖基地,依托智成农业、中萃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努力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全市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84%以上。六是果仁加工业。以果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梅河口市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确认为“中国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2017年被授予国家级出口果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松籽产业贸易和加工示范区。全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3户,其中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121户,年加工松籽能力20万吨,松籽仁加工量占全球的60%以上,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年出口果仁成品1.2万吨左右。年实现果仁加工业产值60亿元。七是休闲旅游业。全市现发展农家乐、农耕体验、果蔬采摘等休闲观光旅游农业60余户,培育休闲旅游星级企业11个。依托鸡冠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打造吉乐乡旅游产业群,以“吃、住、行”为主推模式发展农家乐,在吉兴村已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蔬果采摘园等。黑山头镇团结生态园重点发展以火龙果、无花果、草莓、西红柿等果蔬菜采摘为主观光采摘休闲基地。湾龙镇五奎山建设休闲度假酒店及滑雪场,打造出一条旅游示范经济带。
三、农村环境建设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治理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推行农村垃圾“农户分类、村屯收集、企业转运、市级处理”的运行模式。在山城镇、红梅镇、海龙镇3个区域中心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全市24个乡镇(街)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30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处理。共配置户分类垃圾桶7万个、村垃圾收集点2000个,建立户用垃圾降解池36050个、集中降解池1500个。自上而下建立了327支、1104人的专业化环卫队伍,配备保洁收集车辆1029辆,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市转运处理的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管理模式。二是农村厕所改造。全市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和省厅出台的改厕技术标准,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十三五以来,建设旱厕21900户,水厕16000户,普及率达到55%。旱厕使用率达到85%以上,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三是开展“千村美丽”“百村示范”村创建活动。牢牢把握千村美丽村创建“九有六无”15项标准,2021年-2023年累计投入5788万元,创建千村美丽村118个,新建水泥路20647米、铺设沥青路面积106184平方米、铺设预制槽边沟63800米,新建浆砌石边沟4580米。2023年以产业集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抓手,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高水平建设、农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投入3900万元,创建百村示范村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