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基层信访干部,她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里,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老百姓的笑脸当作最大的奖赏,今年,她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务员”,她---就是市信访局办公室主任韩冬梅。 今年39岁的韩冬梅,2010年调入信访局工作,对信访工作一无所知的她并没有灰心,她主动虚心向信访战线的老同志请教,通过积极参与接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事信访工作8年来,韩冬梅共接待来访群众10000余次,协助办理重大疑难信访案期间600余件、受理交办群众来信400多封,使万人彻底息访息诉。在工作中,她从未出现过一次宣讲政策法规偏差,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动了身边的同事。 在接待中,韩冬梅真正与群众融合在一起,她以一颗诚挚的爱心,化解一件件棘手的问题,赢得了上访群众的理解和尊重。 韩冬梅曾连续5年被评为梅河口市优秀公务员,2015年获得吉林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获得吉林省最美信访干部提名奖。 “心中有爱,温度自来”,韩冬梅用心的温度传递着春天般的温暖,用实际行动维护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在她心中高于一切,更是她的毕生追求。
今年55岁的赵玉申是桥西社区的居民,从今年创城开始,赵玉申就在公园里义务捡拾垃圾,助力创城。 我们见到赵玉申的时候,他正在公园内捡垃圾,他戴着小红帽,穿着红马甲,一手提着兜子,一手拿着夹子,在公园上从南向北“巡逻”着,每当看到地上的塑料袋、烟头、宠物大便等垃圾时,他就弯腰拾起,装在兜子里。他细心地搜索每一个角落,不落下每一片垃圾,他用劳动拂去城市绿肺上的尘埃,成为活跃在我市城区内的一道文明风景线。 20年来赵玉申每天都以公园里赶毛驴车谋生,和女儿两人蜗居在福民桥头的一处“无名”小巷这20平米的平房里,温度26度,推开虚掩的门,记者刚一踏进赵玉申的家门,却立刻感到刺骨的阴冷。 沿着仅能通过一人的过道走,走廊里堆放着捡来的鱼缸、沾满油腻的油烟机管……这些废品占据了走廊的三分之一。女儿的书桌是由一个木头桌和一块三合板组成,每天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赵玉申的女儿赵宁每天都会“准时”学习到两点再睡觉,虽然家境贫苦,生活拮据,但是赵宁吃苦耐劳,成绩优异。 在赵玉申的影响下,女儿赵宁也在课后闲暇之余和爸爸赵玉申一起出来捡拾垃圾也成了一名“环保达人”。赵玉申觉得自己的举动很平常,根本不足挂齿,但是和赵玉申同住在社区的居民,却备受鼓舞。 就在9月16日上午,赵玉申和往常一样在公园捡拾垃圾时,他捡到了一部手机,随后他就一边捡垃圾一边寻找失主,直到他接到了失主的认领电话,于是见面将手机还给失主。
在全市上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中,年过古稀的王凤芝老人发挥余热为创城编写顺口溜,用一种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浸润熏染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创城增光添彩。 前阶段,在朋友圈有这样一位老人火了。 经过多方联系,我们找到这位发布者 在社区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见到王凤芝老人,亲切的笑容,朴素的衣着,瘦弱的身体,让我们感受到王凤芝浑身上下洋溢着老有所为的正能量。眼下,随着创城工作逐渐深入。怎么能引导大家快速而持久地把创城要求牢记在心?王凤芝老人突发奇想,自己作词,创作了这段顺口溜。 74岁的王凤芝老人生活并不平坦,老伴患脑血栓,王凤芝细心伺候老伴14年。14年来她为老伴擦洗喂饭,寸步不离老伴的身边。而且她也患白内障很多年,每天都需要吃药。生活上的艰苦并没有把她击倒,她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度过每一天,她坚信困难都不算什么,为家乡梅河口不断地奉献,才是最大的幸福。她每天早起当小区志愿者,拿着工具,清理社区垃圾,为美化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闲暇之余,他还会来到社区、街头跟市民讲创城,受到市民广泛好评。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种了大半辈子庄稼,古稀之年迷上了紫薇,经过两年不懈的实验,硬是把北方难以越冬的紫薇花在房前屋后种植成功。他就是山城镇东小堡村人称“紫薇先生”的何宝祥。】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山城镇东小堡村“紫薇先生”何宝祥家,尤为惹眼的就是庭院里正在盛开的紫薇花,红白相间,粉黄娇嫩,俏丽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格外引人瞩目。年过古稀的“紫薇先生”贺宝祥如数家珍般热情地向记者讲述了这两年培育紫薇的经历。 紫薇属千屈菜科落叶乔木,花期6月到9月,因花开百日,又名“百日红”。紫薇具有多种价值,是我国珍贵的环境保护植物,多为公路或庭园行道用树、园林孤植用树、园林造景用树、盆景造型用树等。原产于我国华南、华中、华东、西南诸省,在东北由于温度较低,盆栽较长见,室外种植紫薇花较为罕见。 2015年,贺宝祥回老家山东探亲,见到路旁的紫薇花,于是萌生在北方种植紫薇花的念头。2016年春,何宝祥让老家的亲戚邮寄种子开始种植紫薇,当年成活紫薇2000多株,其中有部分紫薇当年就开花。到了秋季,2000多株紫薇如何过冬成了“紫薇先生”的难题。为验证紫薇是否可以在室外越冬,秋末,何宝祥采取大棚、掩埋和移进盆内在室内养殖方式进行实验。今年开春虽然成活了只有近200株,但是,攻克了紫薇在北方越冬的难题,这让“紫薇先生”贺宝祥感到由衷的欣慰。 他希望通过两年的寒冷气候考验,让紫薇能够在北方大范围种植。 “紫薇先生”贺宝祥种植紫薇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赢得了长春万易集团和吉林省科技金融有限公司的青睐,两家企业已经和贺宝祥达成协议,决定明年注资500万元,建立紫薇种植合作社,打造北方紫薇种植基地,培育紫薇链条产业,让紫薇花走进百姓,走进城乡,装点生活,造福社会。
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把自己养成的节俭习惯传给学生,并以身作则,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深受师生们的好评。她就梅河口市实验高中英语老师李妍。 李研在工作中一直提倡节俭,并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们。她每次在黑板上写字时,手中的粉笔哪怕只剩一厘米,她也有坚持写完。 学校发的教案是单面印刷,李研觉得这样扔了太可惜了,于是就把背面当成练习本。她还经常告诉学生们,要节约用水、用电,随手关闭水龙头和电灯,自然光照足够的情况下不开灯。她所教过的学生,基本上全都能养成这些好的生活习惯。 在工作中,李研是勤俭节约的好榜样,在家里,她同样是节俭的能手。她用了很多勤俭节约的小妙招来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污染,并将节俭的思想传达给孩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远见、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责任。李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老祖宗留下来的节俭美德,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做下来的,李研用自己朴实的人生透露出来的是纯洁而高尚的灵魂。
梅河口市第三中学老师陶春玲用无私的母爱,治好了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心一意地爱学生,以情敬业、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陶春玲的儿子在上初中二年级时得了自闭症,孩子休学在家,当时陶春玲是班主任,她没有请假。有一次她回家的时候,发现电线头露在外面,儿子的手腕上还有血迹,当时的情形让她肝胆俱裂。她利用节假日期间带着儿子到长春、沈阳找心理医生,一次一次地咨询,一次一次地治疗……为了让孩子回归正常,她又让孩子回到校园,不求成绩,只为让孩子的性格开朗一些,她白天上班,晚上给孩子讲一个又一个励志的故事,孩子慢慢开朗起来,她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16年她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陶春玲的工作决定她的忙碌,平时没有时间回家看父母,每次年节到父母家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孝顺他们。她的妈妈是个很唠叨的人,一件事能说上几十遍,她就耐心地陪在一边,顺应着母亲,令老人非常开心! 陶春玲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她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在教学上。她不断学习,钻研、进取,走在教师队伍的前列。在班里,无论孩子学习优劣、家境贫富,她都一样地教育、关爱,诲人不倦,耕耘不辍,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市环卫处机扫队队长李成忠,多年来一直工作在环卫第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全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 环卫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繁重。李成忠却始终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都会和工人们一起工作。每天清晨天未亮就带领机扫队伍开始工作,严格按照清刷清洗标准,机械清扫、洒水,循环往复,直到“路见本色”。 他务实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根据工作实际,他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作业模式和安全生产机制,机扫队队员在他的带领下,都能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李成忠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进取,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58岁的杜春艳,用坚持和爱悉心照顾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养母。五十年来,无微不至,毫无怨言。 杜春艳,1960年12月生,市双兴镇靠山村村民。五岁时因父母食物中毒去世,成为孤儿。1966年,年仅24岁的王金芝看见杜春艳赤脚在河里捉蛤蟆填饱肚时,她十分心痛,经打听,了解到小春艳是个孤儿,于是决定把这个小丫头带回家好好照顾。 现如今,81岁的养母患有多年的心脏疾病,身体不好,且丈夫早逝,知恩图报杜春艳并没有抛弃这位老人,时刻谨记养母的恩情,为了更好的照顾养母,十六年前,杜春艳把养母接回家中,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嘘寒问暖,为养母端茶倒水、洗脸擦身等,这些王金芝老人都记在心里,街坊邻居们也都看在眼里。 杜春艳告诉记者,街坊邻居们不知道她只是养女,甚至连杜春艳的儿女都不知道。她还说“她虽然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她这么多年对我视如己出,我早就把她当成是我亲生母亲了。” 小时候,一盆热水就是母爱,妈妈用它温暖了杜春艳,长大了,这盆热水是女儿的深情,杜春艳用她温暖妈妈。50余载,母亲对她恩重如山,她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证明,自己对母亲的爱,坚如磐石,从未改变。
“从人人做起,从自身做起”,这是姜桂凤在谈到“创卫”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身为农贸中心市场业户的姜桂凤也正是从清理好摊位前后的卫生做起,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支持和参与全市“创卫”工作。 姜桂凤在农贸中心市场卖菜已有三十多年。蔬菜摊位的业户常年是凌晨进菜,然后摘菜、摆菜,经常是菜叶、泥土满地,极易造脏。为了给大家做出榜样,姜桂凤就在自家摊位后面摆个大垃圾桶,随时清理垃圾。 去年市里投资五百万改造农贸中心市场,环境标准要求更高。姜桂凤更加注意保持摊位前后卫生,蔬菜摆放整齐。除了自家的垃圾整理干净外,她还帮助和监督别的业户清理好摊位周边环境。 热情开朗、手脚勤快的姜桂凤用行动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业户,在业户中赢得好口碑,她也年年被评为农贸市场的示范户。
在福民街道桥西社区,不少居民都知道邱传芳是一个闲不住的热心人,她热心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在卫生城创建中,她更是热心为“创卫”加油、出力! 今年六十四岁的邱传芳在桥西社区算得上小名人。2015年,她被评为“吉林好人”,邻里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社区好人。几年前,热心的邱传芳收养了一位九十多岁的孤寡老人,一直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精心照料。 在我市全国卫生城创建中,热心的邱传芳更是积极参与,经常起早贪黑协助社区网格员入户宣传和走访,帮助网格员联系家中无人的住户,说服住户清理自家门前的“三小五堆”。 为改善老旧小区面貌,前段时间包保单位在邱传芳居住的二手车小区施工,邱传芳主动提供自家的水电,主动帮助施工单位跑前跑后。平日里,邱传芳更是坚持打扫楼道,擦拭楼梯扶手。而做这一切,在邱传芳看来开心而又理所当然。